艺术就是情感+想象

摘 要

  简单地说,艺术就是情感就是想象。 一、艺术来自情感 人类起初因生存的需要,整天思考如何获得食物与防范各种危险,理性思维越来越发达,情感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了;那时的人

简单地说,艺术就是情感就是想象。

一、艺术来自情感

人类起初因生存的需要,整天思考如何获得食物与防范各种危险,理性思维越来越发达,情感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了;那时的人叫原始人。

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,就感到不满足了,光吃饱睡足,不就跟猪一样吗?不行,要把压抑的一半找回来,这就有了艺术。在琴棋书画中、在想象中把人的情感解放出来。

二、艺术就是情感

艺术上的情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审美。在百度上解释:“~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,指人与世界(社会和自然)形成一种无功利的、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。”或者叫审美情感,是一种主观体验和态度。打个形象的比方,就象贾宝玉看到林黛玉时那种奇妙的不讲理的感觉。

贾宝玉问林黛玉有没有玉,林黛玉说你的玉是稀罕的物件,一般人是没有的。贾宝玉就火起来了,这么好的姑娘都没有玉,就一下子把玉扔掉了。

>>>>

1、情感越真越好

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、“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九天”、......,古诗名句都表现了诗人最真切的情感,就象贾宝玉见到林黛玉。

就象情人节,麦琪把自己最珍惜的头发卖了,换钱给丈夫买怀表链;而丈夫把自己最珍贵的怀表卖了,要给麦琪买一个发卡。(参见欧.亨利《麦琪的礼物》)

当然情感的表现行文,有对比、有起承转结,这样文字才活起来。

>>>>

2、情感越浓越好

林黛玉视情感为生命,因而有最高的审美价值;薛宝钗太功利,也就没有了艺术上的美。

林黛玉越哭身体越不健康,在爱情上越没有竞争力。她哭得一点功利价值都没有,但审美价值就是这样哭出来的,审美价值大大的。(众笑)薛宝钗不会为潜在的爱情而哭,因而很健康,但是,审美价值就小小的。(众笑)

审美与功利(现实)要错位,要有距离,距离越大越好;距离产生美(“小别胜新婚”)。

>>>>

3、情感是升华情感

《雷雨》中周朴园想用5000元支票补偿30年前因自己受孕而被赶出去的丫环鲁侍萍,侍萍接过支票后,把它撕了,说:“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。把感情看得比命重要,是一种升华的情感,是美;把感情看得不如一张支票,就是丑。升华是相对功利与现实的。

著名作家张洁到福建采风。因为生病早饭吃得迟,食堂只有大师傅一人下了一碗面等 着她。但太咸下不了口,张洁回头望了望师傅一双期待的眼光,就装着很馋狼吞虎咽地吃完了。之后如是者三,大师傅下面的碗越来越大。几天后,张洁回去时写到:“我还会再来,我知道,那时候,会有一碗同样的面条在等着我。”

>>>>

4、情感是个性情感

就象上面张洁写的那句,因为含蓄、幽默,使情感有了特征,不可重复,就美了。

孟浩然写春天: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”--《春晓》

他不是从一般人的视觉而是从听觉写的,而又不象一般人一味的听,而是通过瞬间的转折、对比,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,一种个性情怀,升华了主题--惜春。

世间的美无处不在,我们看不见,只是我们太功用了。

三、艺术就是想象

艺术都是假定的,现实不叫艺术;假定就是想象,想象的自由是艺术的生命。

>>>>

1、想象是情感与客观的桥梁

贺知章《咏柳》: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。不知细叶谁裁出,二月春风似剪刀。

想象是用来统一情感与客观的。主观的情感和客观的柳树是两个东西,怎么让他变成统一的形象呢?这就需要假定,用学术的语言来说,就是想象。艺术就是真与假的统一。

如果说柳树是到了春天就发芽的乔木,这很客观,很科学,但没有诗意。如果带上一点情感,说柳树真美,这也不成其为诗。感情要通过主观感觉,带上一种假定和想象并发生变异才能美起来,才有诗意。

变异才显得情感浓烈、有个性特色、有生命;变异就是想象。

>>>>

2、想象使情感自由

超越了客观的约束,情感就自由了,就能表达震撼心灵的美:我说它是丝的,就是丝的;我说它是玉的,就是玉的;我说它是剪刀裁出来的,就是剪刀裁出来的。高尔泰先生的美学思想就是这样的,叫做“美是自由的象征”。

现实是限固的,艺术是自由的。

>>>>

3、想象是艺术的趋势

越是到当代,艺术家越来越强调超越现实,间离现实,和现实的本来面目拉开距离。不管是绘画还是城市雕塑,不是越来越追求像,而是追求不像,追求抽象。这是一种历史的潮流,这种潮流不是偶然的,而是从艺术的内在矛盾中演化出来的。

注:参阅《审美阅读十五讲》

2020510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